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-佛教辞典!

微博 微信
欢迎关注
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
客服

注册登录

网站导航

站内公告: 观音菩萨成道日启建大型系列活动:焰口超度、放生、供灯、心经及高档观音法像倡印等...

选择要查阅的辞典

搜索词条:

返回辞典首页

【心所】

梵语caitta, caitasika,巴利语cetasika。又作心数、心所有法、心所法、心数法。从属于心王。乃五位之一。与心相应而同时存在,为种种复杂之精神作用。以从属于心,故对心所而言,心谓‘心王’。心王与心所之间,有所谓五义平等(所依平等、所缘平等、行相平等、时平等、事平等)之相应关系,故心所又称相应法、心相应法。离此心王,是否别有心所之体,对此,有部主张别体说,其他诸派另有多种异说。

 有关心所之数及其分类之方法,有种种说法。小乘俱舍论立受、想、思、触、欲、慧、念、作意、胜解、三摩地等十大地法(相应于一切心之心所);信、不放逸、轻安、舍、惭、愧、无贪、无嗔、不害、勤等十大善地法(相应于一切善心之心所);痴、放逸、懈怠、不信、惛沈、掉举等六大烦恼地法(指一切污染心而言,即与不善心、有覆无记心共通而相应之心所);无惭、无愧等二大不善地法(仅相应于一切不善心之心所);忿、覆、悭、嫉、恼、害、恨、谄、诳、憍等十小烦恼地法(与无明相应,而不能同时起两种以上之心所);恶作、睡眠、寻、伺、贪、嗔、慢、疑等不定地法(上五类以外之心所);总共六位,计立四十六心所。此外,如正法念处经卷三十三,就上述大善地法中,以无痴取代无嗔;大毗婆沙论卷四十二则列举七类心所,即大地法、大善地法、大烦恼地法、大不善地法、小烦恼地法、大有覆无记地法、大无覆无记地法等,而列举四十九心所。

 大乘成唯识论中,则将心所分为遍行、别境、善、烦恼、随烦恼、不定等六位。对此而立四种一切义;即一切性(共通于善、恶、无记三性而起)、一切地(共通于有寻有伺、无寻唯伺、无寻无伺三地而起)、一切时(无始以来,恒常相续)、一切俱(一切心所同时而生)等四种。大体而言,遍行之心所具足四种一切义;别境之心所具足性、地二种一切义;善仅有地之一切义;不定仅有性之一切义;烦恼、随烦恼则不具足任何之一切义。

 遍行乃作意、触、受、想、思;别境乃欲、胜解、念、定、慧;分别称为五遍行与五别境,合之则相当于十大地法。善有信、惭、愧、无贪、无嗔、无痴、勤、轻安、不放逸、行舍、不害等十一;烦恼有贪、嗔、痴、慢、疑、恶见等六;随烦恼有忿、恨、覆、恼、嫉、悭、诳、谄、害、憍、无惭、无愧、掉举、惛沈、不信、懈怠、放逸、失念、散乱、不正知等二十;不定仅有悔(恶作)、睡眠、寻、伺等四不定。以上所立五十一心所之中,随烦恼复分三种:最初之十者(忿至憍者)乃个别而起,故称小随烦恼(小随惑)。其次之二者(无惭、无愧),乃普遍于一切不善心而起,故称中随烦恼(中随惑)。最后之八者(掉举至不正知者),普遍于一切不善心与有覆无记心而起,故称大随烦恼(大随惑)。又瑜伽师地论卷一于上列二十随烦恼外,别说邪欲、邪胜解,总成五十三法;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一则将根本烦恼中之恶见,开立为身见等五种,故共立五十五法。[品类足论卷一、俱舍论卷四、顺正理论卷十、界身足论卷上、成实论卷五、成唯识论卷五、卷七、成唯识论述记卷五末、大乘法相宗名目卷三下](参阅‘心心所’1397、‘心王’1398)

[阿含辞典]

联系QQ:  站长信箱:zgddfj@163.com

[京ICP备16063509号-8]

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