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-佛教辞典!

微博 微信
欢迎关注
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
客服

注册登录

网站导航

站内公告: 观音菩萨成道日启建大型系列活动:焰口超度、放生、供灯、心经及高档观音法像倡印等...

选择要查阅的辞典

搜索词条:

返回辞典首页

【四禅】

(一)梵语catva^ri dhya^na^ni,巴利语catta^ri jha^na^ni。又作四禅定、四静虑。指用以治惑、生诸功德之四种根本禅定。亦即指色界中之初禅、第二禅、第三禅、第四禅,故又称色界定。禅,禅那(梵dhya^na )之略称;意译作静虑,即由寂静,善能审虑,而如实了知之意,故四禅又称四静虑、四定静虑。此四禅之体为‘心一境性’,其用为‘能审虑’,特点为已离欲界之感受,而与色界之观想、感受相应。自初禅至第四禅,心理活动逐次发展,形成不同之精神世界。或谓自修证过程而言,前三禅乃方便之阶梯,仅第四禅为真实之禅(真禅)。

 四禅能摄寻、伺,喜、乐等诸静虑支,为止(定)与观(慧)并行者;以其最能审虑,故其义最胜。盖四禅之差别,乃由所摄静虑不同而分为四种。据俱舍论卷二十八、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九等所举,将四禅总分为三类、十八支(十八禅支)。三类,即指对治支、利益支、自性支。十八支,则指初禅所摄之五支、二禅所摄之四支、三禅所摄之五支、四禅所摄之四支。如下表所示。



‘对治支’所列者,指能用以对治(断除),及由对治所达到之心理活动或状态;‘利益支’,则系进入相应境界之主观感受。如初禅虽已离欲界之恶不善法,而感受到脱离欲界之喜、乐,但仍有寻、伺的粗细分别之心理活动,尚须加以对治;至二禅时,寻、伺已断灭,形成信根,称为内等净,由此所得之喜、乐,乃对此禅定自身之感受,故称定生喜乐;三禅舍去二禅之喜、乐,住于非苦非乐之‘行舍’境地,以正念、正知继续修习而产生离喜妙乐;四禅舍三禅之妙乐,称为舍清净,唯念修养功德,称为念清净,由此得非苦非乐之感受。上述一切之活动及感受,均于心一境性之禅定状态中进行,故称之为‘自性支’。

 上记四种静虑,以其自体而言,乃发起四无量心、八解脱,八胜处、十遍处等诸功德之所依,故各皆称为根本定(梵maula -sama^dhi );对此而言,其加行(即入门前之准备阶段)称为近分定(梵sa^mantaka -sama^dhi )。然初禅之近分定亦称为未至定(梵ana^gamya -sama^dhi ),故四禅有一未至定、三近分定及四根本定。初禅之根本定仍有寻、伺之作用,故称有寻有伺定。初禅之根本定与第二禅之近分定中间有中间定,称为无寻唯伺定(无寻而仅存伺)。第二禅之近分定以上则总称无寻无伺定。至于入第四禅时,因已脱离八灾患(即寻、伺、苦、乐、忧、喜、出息、入息等八种能动乱禅定之灾患),故称第四禅为不动定。相对于此,四禅以下则称有动定。

 又色界之四禅天,乃修四禅者所生之处,此四禅称为定静虑;相对于此,彼诸天自然而得之四禅,称为生静虑。此外,据大智度论卷十七载,于佛陀弟子中,有一比丘虽以坐禅持戒而得四禅,然因生起增上慢,自称‘我已得四沙门果(预流果,一来果、不还果、阿罗汉果)’,且谤骂世尊,命终遂堕地狱;以此因缘,被称为四禅比丘。

 盖禅定通见于印度宗教史中,为各时代重要修行法之一。佛陀亦以禅定为最主要之行法,而于成道及涅槃之际,皆依四禅法而成之。又一般亦将此四禅与四无色定合称为四禅八定。[杂阿含经卷十七、长阿含卷八众集经、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三、佛本行集经卷二十二、显扬圣教论卷二、卷十九、集异门足论卷六、大毗婆沙论卷八十至卷八十六](参阅‘四无色定’1772)

 (二)依法界次第卷下之说,禅可分为世间禅与出世间禅两种,出世间禅又有出世间与出世间上上禅两种之别,前者乃声闻、缘觉二乘之人所修之禅,后者为菩萨所修之禅。据法华经玄义卷四载,此二乘人所修之出世间禅可分为观禅、练禅、薰禅、修禅等四种阶段,亦称为四禅。(参阅‘观练薰修’6971)

[佛学常见辞汇]

联系QQ:  站长信箱:zgddfj@163.com

[京ICP备16063509号-8]

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